地点
人物库 隋朝
乐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南阳清阳人,字承业
少好学,涉览经史。
初仕北周武帝喜其强直忠心,超拜京兆郡
宣帝即位,屡谏不纳,乃舆榇至朝堂,陈帝八失。
帝怒将杀之,内史元岩诒帝,得免。
翌日帝悟,赐御食赏之。
,文帝开皇中高唐,有政声。
尝愿为谏官,以性讦直,为人所排挤,不被任用。
乃辑商以来谏诤事分类集之曰《谏苑》,凡四十一卷,奏于上,帝嘉之。
全隋文·卷二十五
字承业南阳淯阳人尚书令广八世孙。
周天和初,为夏州总管府仓曹参军,转柱国记室参军,入为露门博士
建德中,除万年县,超拜京兆县
静帝初,左迁广州滍阳
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
有《谏苑》四十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越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1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全隋文·卷三十五
智越开皇中天台修禅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出郑氏。
南阳人
早年志即离俗。
父欲妻之。
不可。
逮壮有材干。
岳阳王召隶荆州
固辞。
王察其诚素。
放出家。
智者说法金陵
因北面受业焉。
六妙五门。
日以研究。
行专戒律。
经通法华。
居常瓶水自盈。
临海露山精舍梵僧所造。
灵异不一。
智者每命
燕坐其间。
智者既掩迹台岭。
使摄其众。
踰二十年。
恂恂善诱。
诚无愧于负荷者。
隋文帝穆后之崩。
设斋祝愿。
则获缣以百计。
炀帝在御。
智者讳辰
则官为设千僧斋。
辄以所畜充䞋。
括州刺史郑系伯。
临海镇将杨神贵。
尤于越有师友义。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经旬。
右胁卧而卒。
春秋七十四。
释智越
姓郑氏
南阳人也。
少怀离尘之志。
父为求婚。
方便祈止。
长则勇干清美。
于时乐阳殿下统御荆州
徵任甚高。
非其所欲。
惟以情愿出家。
王感彼诚素。
因遂夙心。
剪落已后随方问道。
仍到金陵
便值智者
北面请业。
授以禅法。
便深达五门穷通六妙。
戒行清白律仪淳粹。
又诵法华万有馀遍。
瓶水自盈。
经之力也。
学徒虽众。
其最居称首。
临海露山精舍。
梵僧所造。
巨有灵异。
智者每临。
影响之。
晦迹已后。
岭山众一焉是嘱。
二十年间询询善诱无违遗寄。
便为二众依止四部归
姿容瑰伟。
德感物情。
颇存汲引。
每于师忌敕设千僧官斋。
以衣钵之馀以充大施。
文皇帝献后崩日设斋咒愿。
每获百段曾不固留。
括州刺史郑系伯。
临海镇将杨神贵。
师友义重待遇不轻。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经旬。
右胁而卧。
卒于国清旧房。
春秋七十有四。
临终之时山崩地动。
境内道俗咸所见闻。
台山又有沙门波若者。
俗姓高句丽人也。
陈世归国。
金陵听讲。
深解义味。
开皇并陈。
游方学业。
十六入天台北智者求授禅法。
其人利根上智。
即有所證。
谓曰。
汝于此有缘。
宜须闲居静处成备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峰。
名为华顶
去寺将六七十里。
是吾昔头陀之所。
彼山祇是大乘根性。
汝可往彼学道进行必有深益不须愁虑衣食。
其即遵旨。
开皇十八年往彼山所。
晓夜行道不敢睡卧。
影不出山十有六载。
大业九年二月忽然自下。
初到佛垄上寺。
净人见三白衣担衣钵从。
须臾不见。
至于国清下寺。
仍密向善友同意云。
波若自知寿命将尽非久。
今故出与大众别耳。
不盈数日。
无疾端坐。
正念而卒于国清。
春秋五十有二。
送龛山所。
出寺大门回舆示别。
眼即便开至山仍闭。
是时也莫问官私道俗。
咸皆叹仰俱发道心。
外睹灵瑞若此。
馀则山中神异人所不见。
固难详矣。
天台又有释法彦者。
姓张氏
清河人
周朝废教之时。
避难投陈。
金陵奉遇智者
太建七年陪从入天台
伏膺请业。
授以禅那。
既蒙训诲不停房舍。
每处山间林树之下专修禅寂。
三十年中常坐不卧。
或时入定七日方起。
具向师说所證法相。
有人听闻曰。
如汝所说。
是背舍观中第二观相。
亦有山祇数相娆试。
宴坐怡然不干其虑。
大业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国清。
春秋六十六。
智者门徒极多。
故叙其三数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静琳隋末唐初 565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0 【介绍】: 隋唐时僧。
京兆华原人俗姓张
七岁出家。
北周毁佛时返俗。
隋初投昙猛为师。
五年后,辞师南游樊邓间受戒。
北至邺下蒲晋间,数参名僧,遍习经论。
文帝仁寿间,课业于华原石门山
炀帝大业三年,入京阐扬《摄论》,敕召入内道场。
十三年,诏令巡方。
属世乱,复返南阳
恭帝义宁二年被召入,住大总持寺
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住弘法寺,一时名臣多从其学,化盛京辇。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
其先南阳人
后徙京兆华原
方幼时。
外国道人。
过其家。
叹曰。
此儿当隆佛法。
不可处之尘埃中也。
七岁从俗流出家。
非其本志。
遂去而从他师焉。
周氏之祸久。
汩没不能振。
隋初。
依昙猛法师究定慧学。
于时法运复亨。
弱冠犹以沙弥南游樊邓受具。
寻赴青齐。
披讨律部。
又研十地于觉法师所。
乃旋邺都炬法师
禀采华严楞伽思益等义。
既而匡众阐化。
名声益起。
偶至蒲晋。
道逊道顺二法师留讲十地。
久之叹曰。
药本治病而服药增病。
岂其理哉。
学识材辨。
秪以生慢也。
宜求所以治之者。
于是始习静念处等法。
俄而渐进大乘无得。
离念唯识等观。
白鹿山绝粒者数矣。
昏则登危巅高树。
以坐其上。
动经旬浃。
后造泰岳
夜见火光。
环照峰峦。
即追求之。
见数尼。
共议唯识。
忽然而隐。
未几。
关中
昙迁禅师为开摄论。
仁寿四年
诏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就以课业。
大业三年
沙门还源。
延讲摄论于辇下之明轮妙像诸寺
久之至东都
齐王暕情深定理
每从咨决。
鸿胪苏夔禀宗玄训。
高阳沙门道雄道体。
赵郡之道献明则
成承善诱。
造诣幽微。
洪哲致问曰。
怀道者多。
所专何业。
答曰。
山谷高深。
意定何在。
哲曰。
山高谷深。
由来自尔。
答曰。
若如来言正当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乎。
哲叹伏。
十三年具表闻上。
将西巡灵迹。
属𡨥盗纵横。
道途梗沮。
仅达襄邓。
义宁二年
诏住京之大总持寺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奏。
弘法寺迎居之。
惟敷中论。
维摩起信而已。
夜则燕寂。
玄琬律师
躬膺令则任城王及其母楚国太妃安平公主。
皆邀至第宅授戒。
国子祭酒萧璟工部尚书张亮檐事杜正伦司农李道裕
并为弟子。
又请智首律师阐扬四分凡十遍。
率先学众禀服教法住持。
京辇虽沙弥净人。
犹明律相。
斯非其功欤。
贞观十四年。
十月二十六日。
以疾卒于弘法之房。
是日先有素交法常来候。
谓之曰。
不恋此生不贪来报缘集即有缘散则无又曰。
以己之疾。
悯彼之疾。
因垂泪。
盖念诸苦趣也。
复诫门人曰。
生死道长。
各宜自拔。
时春秋七十六矣。
火葬于终南至相寺舌独不坏。
再烧之愈觉明洁。
檀那造木塔五丈。
以表其德。
洛邑
尝为通事舍人李好德
课试场屋文业
好德犯国宪。
因逃匿求度。
以免罪。
后事发觉。
狱。
上特原之。
或谋害一冤家者三人。
其一人中悔。
投林受戒。
俄而受戒者。
死而复苏曰。
见阎王。
王使与二人辨对谋害冤家事。
吾称以从受戒。
不复知且引为證。
王命追所證者有报已生他方金粟世界矣。
吾因获免罪。
放还。
释静琳
俗姓张氏
本族南阳
后居京兆华原焉。
幼龄背世清附缁门。
初诞之日有外国道人曰。
此儿当贵。
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岁投僧出家。
役以田畴无乖道训。
不果本望。
深惟非法也。
自顾而言曰。
此而未舍。
与俗何殊。
更从一师服膺正化。
遭周灭法且附俗缘。
年在弱冠希期无怠。
会隋氏启运。
即投昙猛法师
乃以二事相摄经于五年。
犹事沙弥未敢受具。
庆蒙开法欲广见闻。
辞其本师南游樊邓。
便于彼部奉进大戒。
既爰初受法未晓清规。
远赴青齐听于律禁。
后发前至为诸听先。
又于觉法师所听受十地。
回趾邺都
炬法师所采听华严楞伽思益。
皆通贯精理妙思英拔。
旧传新解往往程器。
时即推令敷化。
讲散幽旨并惊所未闻。
而胸臆所忆犹谓不足。
展转周听博遍东川
蓄解寻师又至蒲晋。
沙门道逊道顺者。
声名大德也。
留讲十地经于凉燠。
虽复听徒欣泰。
而志逾烦梗。
下坐处房抚膺审曰。
法本治病。
而今慢法更增。
且道贵虚通。
而今耽著弥固。
此不可也。
即舍讲业专习禅门。
初学不净念处等法。
又嫌其琐小烦稽人虑。
乃学大乘诸无得观。
离念唯识弥所开宗。
每习一解陶练十年。
精其昔知更新后习。
而弊食粗衣。
情欲斯绝。
后入白鹿山
山粮罕继。
便试以却粒之法。
孤放穷岩又经累载。
山中业定昏睡惑心。
乃临峭绝悬崖下望千仞。
旁生一树才得胜人
以草藉之加坐其上。
于中系念动逾宵日。
怖死既重专深弘观。
后闻泰岳特多灵异。
便往寻之。
既达彼山。
夜见火炬周环高曜峰岩
即事追求累日方至。
乃见五六尼众匡坐论道。
初通讯问。
共议唯识等理。
未尽言间忽然不见。
惆怅久悟法诚尔也。
后入关中昙迁禅师讲开摄论。
一闻如旧慧不新闻。
仁寿四年
下敕送舍利于华原石门山之神德寺。
即于此住。
居静课业。
行解之盛名布京师
大业三年
沙门还原等。
延请帝城。
在明轮妙象诸寺
讲扬摄论识者归焉。
寻即降敕召入道场。
既达东都禅门更拥。
齐王[日*东]情深理定
每就咨款请至本第从奉归戒。
鸿胪苏[蒠-心+(冗-几+(止*(ㄇ/又)))]。
学高前古。
举朝冠盖。
禀宗师训为舟为梁。
高阳道雄道体。
赵郡道明则等。
并释门威凤。
智海明珠。
咸承理味酌以华实。
襄阳洪哲。
德高楚望风力俊骇。
声穆时彦。
故来相架。
乃致问云。
怀道者多。
专意何业。
见其词骨难竞。
聊以事徵告云。
山谷高深意定何在。
哲云。
山高谷深由来自尔。
曰。
若如来言。
馀处取土填谷齐山为定高不。
哲悟此一言致词叹伏。
由是秀颖附津。
稽疑重沓。
故令誉风宣弥繁赏。
以象教东渐法网虽严至于僧仪正度犹未光阐。
欲遍游阎浮备殚灵迹。
十三年内具表闻帝。
当蒙恩诏令使巡方。
给使人传国书信。
行达襄土方趣海南
属寇贼交侵中国背叛。
途路梗涩还返南阳
义宁二年
被召入
住大总持如常弘演
光阴既积学者成林。
武德三年
正平公李安远
奏造弘法。
素奉崇信。
别令召之。
立意离缘摄虑资道。
会隋末壅闭唐运开弘。
皂白归依光隆是庆。
乃削繁就简。
惟敷中论为宗。
馀则维摩起信。
权机屡展。
夜则勖以念慧每事徵研。
并使解出自心不从他授。
玄琬律师道王关河躬令则
自馀法侣岁奇伦。
任城王太妃楚国太妃安平公主等。
皇家帝叶请戒第宅。
隆礼频繁。
国子祭酒萧璟
工部尚书张亮
詹事杜正伦
司农李道裕等。
并誓为弟子。
备诸法物恒令服御。
久以徒侣义学爰缺律宗。
乃躬请智首律师敷弘四分。
一举十遍身令众先。
故使教法住持京辇称最。
乃至沙弥净人咸明律相其功矣。
忽以贞观十四年秋初染疾。
至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
沙门法常者。
盛名帝宇。
素与周旋。
故来执别。
曰。
不恋此生未贪来报。
缘集则有。
缘散则无。
而神气澄湛由来不乱。
曾病。
有问疾者。
答云。
以己之疾悯于彼疾。
因而流泪。
想诸苦趣故也。
便总集僧众并诸门人告曰。
生死道长有心日促。
各宜自敬无累尔神。
即右胁而卧。
寻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六。
馀处通冷惟顶极热。
迄于焚日方始神散。
而形色鲜软特异比。
送于终南至相寺烧。
惟舌独存。
再取烧之逾更明净。
斯即正言法之力矣。
弟子等四十馀人。
奉跪慈颜无由钦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缘共转大乘。
总四万馀卷。
并造千粒舍利木塔举高五丈彫饰之美晃发中天。
广布檀那用酬灵泽。
居世。
化以实录著名。
每述至理玄凝。
无不垂泣叹奉。
言无非涉事不徒行。
通事舍人李好德者。
曾于雒邑受业于
历官天门
弊于俗务逃流山薮。
使弟子度之。
若准正敕罪当大辟。
后有嫉于德者。
罔以极刑。
及下狱徵
初无拒讳。
监狱者深知情量。
取拔无由。
事从虑过释然放免。
识者以实语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
自爰初问法。
无惮夷险。
衣服坏则以纸补之。
床席暖则坐于篑上节之。
又节量力强羸。
名利不缘。
语默沈静。
修摄威仪。
有异名称。
涕涶莫显于口鼻。
饮食未言于美恶。
敬慎之极夫又何加。
兼以行位难测。
蚤虱不历于身纵辄投者寻便走散。
斯负既抵。
故所报类希焉。
尝居山谷须粒有待患繁。
乃合守中丸一剂。
可有斗许。
得支一周。
延之乃经三载。
便利之际收洗重服。
故能业定坚明专注难拔。
时值俭岁缘村投告。
随得随施安乐贫苦。
尝在讲会。
俗士三人谋害一怨。
两人往杀。
其一中悔从受戒。
岁纪经久并从物故。
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后从醒寤备见昔怨及同谋者论告杀事。
其受戒人称枉不伏
为證。
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
生他方金粟世界。
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
一生所至伽蓝撝谦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
并委侍人口无再问。
及后为福方恨无财。
出以示之。
曰。
都不忆有此物也。
斯寔据道为务情无世涉。
可书季代足为师镜。
自住弘法敷化四方。
学侣客僧来如阛阓。
招慰安抚随事忧承。
而度杂公私宪章有叙。
故使外虽禁固内实通流。
山林望而有归。
道立而垂则。
逮于殁后此法弥崇。
所以京室僧寺五十有馀。
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
莫高于弘法矣。
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薰励法侣共经始之。
今则堂房环合厨库殷积。
客主混同去留随意。
裕法师云。
以道通物。
物由道感。
惠由道来。
还供道众。
僧实由客。
深有冥功。
语有近之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辩隋末唐初 568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42 【介绍】: 隋唐时僧。
邓州南阳人俗姓张
年七岁,日诵千言,时人以为奇。
后出家,专寻经论。
隋炀帝大业初召入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召居宏福寺,以善讲博通誉满天下。
有《中论》、《唯识》等章疏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张
世居渚宫南阳
自梁氏失守。
遂入关为冯翊人
七岁。
读书日诵千言。
十岁虽未薙落而数以升座。
覆述维摩仁王二经。
获誉于时。
隋开皇初
苏威度僧三千人。
且先试所业年最小而所习淹稔主司善之。
遂获免众试类得出家。
受具后。
智凝法师寻讨经论。
累阅寒暑。
大业间
居禅定道场。
武德之元
出关弘化蒲虞陕虢间。
尝于芮城开摄论。
听者骈拥。
檀越使帐幔其上以容空露。
已而道士致问。
曰。
正法自明。
邪风故翳。
道士益欲进。
忽风起。
帐幔缠结。
冠褐。
尘盆塞口鼻。
馀人皆莫觉。
卒大笑散去。
贞观间
置翻经馆。
诏徙弘福寺
證义道岳法师阐俱舍论因辍己讲而听之。
随出钞三百馀纸。
十三年六月十三日
卒于所住寺。
时方亢旱。
炎曦隆赫。
停龛二旬颜貌明润。
逮葬而雨率土。
欢抃。
寿七十五。
著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性等。
章疏并行世。
释僧辩
俗姓张
南阳人也。
渚宫陷没入关住于冯翊焉。
年甫七岁日诵千言。
时以奇之。
声于乡壤。
十岁欣仰道法思欲出家。
局以公宪。
未蒙剃落。
乃听维摩仁王二经。
文义俱收。
升座覆述。
宣吐教理有称于时。
先学大德相顾曰。
吾等没后不足忧也。
此人出家绍隆遗法矣。
开皇初年
敕遣苏威
简取三千人用充度限。
年幼小最在末行。
轻其行业召令口诵。
言词清啭章句契断。
神明朗正。
见者属目。
由是大蒙嗟赏。
馀并不试。
同得出家。
受具已后专寻经论。
时有智凝法师
学望京华德隆岳表。
从问知津乃经累载。
承席覆述允合同伦。
遂使旁疏异解曲有正量。
识者佥悟击其大节。
大业初岁。
召入大禅定道场。
众复屯之欣其开解。
武德之始。
步出关东蒲虞陕虢。
大弘法化。
四远驰造倍胜初闻。
尝处芮城将开摄论。
露缦而听。
李释同奔序王将了。
黄巾致问酬答乃竟。
终诵前关。
曰。
正法自明邪风致翳。
虽重广诵不异前通。
黄巾高问转增愚叟谓其义壮。
忽旋风勃起径趣李宗。
缦倒掩抑身首烦扰。
冠帻交横衣发紊乱。
风至僧伦怗然自灭。
大众笑异其相。
一时便散。
明旦入文。
𧹞然莫集。
虽乘此胜。
而言色不改。
时共服其异度也。
贞观翻经被徵證义
弘福寺立又召居之。
虽屡处以英华而情不存得丧。
约时讲说不替寒温。
异学名宾皆欣预席。
故使海之内外僧杂华夷不远万里承风参谒。
俱舍一论振古未开。
道岳法师命章搆释。
辩正讲论废而听之。
随闻出钞三百馀纸。
或闻初开法肆或中途少闲。
但有法坐无论胜负。
咸预位席横经而听。
斯渴法之。
深良未俦矣。
而谦让知。
足不重荣势。
名满天下。
公卿咸委。
而不识其形也。
皆来觅之。
如常仪不变其节。
任其来去曾无迎送。
时侪伦诸德。
以此怀尚而不能行也。
贞观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卒于弘福寺
春秋七十有五。
于时炎曦赫盛停尸二旬。
而相等生存形色不变。
迄至于葬日亦不腐朽。
于时亢旱积久埃尘涨天。
明当将送夜降微雨。
故得幢盖引列。
俱得升济
七众导从不疲形苦。
殡于郊西龙首之原。
凿土为龛处之。
于内门通行路。
道俗同观。
至今四年鲜明如在。
置怀慈济。
爱法为功。
路见贫苦不简人畜。
皆尽其身命济其危厄。
讲听之务惟其恒习。
其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论。
并具出章疏在世流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一名法朗
南阳之许氏子。
年二十馀。
苦求薙落。
栖止无定所。
多出没鄂州
貌奇古。
饮啖不异流俗。
常有黄赤二大猴犬自随。
候中时。
以不盂受食而啖。
以其馀与猴犬。
猴犬共啖讫。
猴则戴盂骑犬。
行。
而人不敢稍侵辱。
惧其咋也。
陈之季
则又见于江岭间。
每诵法华经。
动以七数。
至七十七百七千七万。
始其声微细。
顷之则雷击飙撼。
筝笛呼噏。
音韵谐畅。
而辞义明了。
听者。
神凝精聚。
而耳目俱丧。
于咽喉齿牙唇舌。
若无所用。
方且缩首收足。
敛手块坐。
而部帙竟彻。
世因以法华名之。
或醵燕市中。
恣纵酒肉。
在座相与醉饱。
然亦莫测其所从来也。
故时人为之语曰。
法华五处俱时。
缩猪肉满口颡。
其乘舟沿沂湍险。
不施揖擢而随所欲往。
猴犬在傍。
惟拱默而已。
比丘尼
受徒开讲。
庸众服其辩悟。
闻之咄曰。
此邪鬼所加。
證圣也。
后当料治之。
他日蚤作。
猴犬竟造尼寺。
随到。
礼佛绕塔。
诣讲堂而立。
尼犹讲说不已。
厉声诃之曰。
小婢吾兹来此。
敢尔踞坐。
尼遽匍匐走出。
前。
骇汗流地。
自卯至
略不动。
摇。
问之若痴聩。
无复言说。
如是百日。
乃苏。
大业末
口唱贼贼。
朝暮不小置。
盖天下乱亡之谶也。
时犹静谧。
有司惧其惑众。
趣捕逮而禁锢之。
不知所终。
襄阳法琳作行状。
僧朗
一名法朗
俗姓许氏
南阳人
年二十馀欣欲出家。
寻预剃落。
栖止无定。
多住鄂州
形貌与世而殊有奇相饮啖同俗。
为时共轻。
常养一猴一犬。
其状伟大皆黄赤色。
不狎馀人惟附于
日夕相随未曾舍离。
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
啖饱已馀者用喂。
同器食讫。
猴便取盂戴之骑犬背上。
而行。
人有夺者辄为所咋。
任犬盘游略无常度。
陈末隋初。
行于江岭之表。
章服粗弊威仪越序。
杖策徒行护养生命。
时复读诵诸经。
偏以法花为志。
素乏声哢清靡不丰。
乃洁誓诵之。
一坐七遍。
如是不久声如雷动。
知福力之可阶也。
其诵必以七数为期。
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
声韵谐畅任纵而起。
其类筝笛随发明了故所诵经。
时旁人观者视听皆失。
唇吻不动。
而啭起咽喉。
远近亮澈。
因以著名。
然臂脚及手。
申缩任怀。
有若龟藏。
时同肉聚。
或往酒席。
同诸宴饮而嚼㗱猪肉。
不测其来。
故世语曰。
法华五处俱时缩。
猪肉满口颡。
或复巡江洄溯。
拱手舟中。
猴犬在旁。
都无舣棹随意所往。
虽凌犯风波。
眴息之间便达所在。
比丘尼为鬼所著。
超悟玄解统辩经文。
居宗讲导听采云合。
皆不测也。
莫不赞其聪悟。
闻曰。
此邪鬼所加。
何有正理。
须后捡挍。
他日清旦。
猴犬前行径至尼寺。
随往到礼佛绕塔至讲堂前。
尼犹讲说。
乃厉声呵曰。
小婢。
吾今既来。
何不下座。
此尼承声。
崩下走出堂前。
立对于从卯至
卓不移处。
通汗流地默无言说。
问其慧解奄若聋痴。
百日已后方服本性。
其降行通感皆此类也。
大业末岁犹未尘飞而口惟唱贼。
朝夕不息。
官人惧以惑众。
遂幽而杀之。
襄阳法琳素与交游。
奉其远度。
因事而述。
故即而叙之。
僧朗
一名法朗
俗姓许氏
南阳人
年二十馀欣欲出家寻预剃落。
栖止无定多住鄂州
饮啖同俗为时共轻。
常养一猴一犬。
其状伟大皆黄赤色。
不狎馀人唯附于
日夕相随未曾舍离。
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
啖饱已馀者用饲之。
既同器食讫。
猴便取盂戴之骑犬背上先而行。
人有夺者辄为所咋。
任犬盘游略无常度。
陈末隋初行于江岭之表。
章服粗弊威仪越序。
杖策徒行护养生命。
时复读诵诸经偏以法华为志。
素乏声弄清靡不丰。
乃洁诵之一坐七遍。
如是不久声如雷动。
知福力之可阶也。
其诵必以七数为期。
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
声韵谐畅任纵而起。
其类筝笛随发明了。
故所诵经时傍人观者视听皆失。
唇吻不动而转起咽喉。
远近亮彻因以著名。
然臂脚及手。
伸缩任怀有若龟藏。
时若肉聚或住酒席。
同诸宴饮。
而嚼噍猪肉。
不测其来。
故世语曰。
法华五处俱时缩猪肉满口颡。
或复巡江洄溯拱手舟中。
猴犬在傍都无舣棹。
随意所往。
虽陵犯风波瞬息之间便达所在。
比丘尼为鬼所著。
超悟玄解说辩经文。
居宗讲导听采云合。
皆不测也。
莫不赞其聪悟。
闻曰。
此邪鬼所加何有正理。
须后检校
他日清旦猴犬前行径至尼寺。
往到礼佛绕塔至讲堂前。
尼犹讲说。
乃厉声呵曰。
小婢吾今既来何不下座。
此尼承声崩下走出。
堂前立对于
从卯至申卓不移处。
通汗流地默无言说。
闻其慧解奄若聋痴。
百日已后方复本性。
其降行感通皆此类也。
大业末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斌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阳人
颇有词藻。
官至信都郡司功书佐
隋末归窦建德,为中书舍人
建德败,复依刘黑闼
后与黑闼亡至突厥,不知所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南阳(今属河南)人。
隋时官至信都郡司功书佐,后事窦建德中书舍人
建德败,又事刘黑闼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为刘黑闼中书侍郎,掌文翰。
黑闼败,逃亡归附突厥
后不知所终。
生平见《隋书》本传、《旧唐书·窦建德》及《刘黑闼传》、《褚亮传》附、《刘孝孙传》。
善文,有词藻。
隋时曾与虞世南孔德绍刘孝孙等文人登山临水,结为文会。
全唐诗》存诗4首,皆为事隋时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吕子臧隋末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间蒲州河东人
南阳郡
唐高祖京师,遣马元规抚慰山南,独子臧坚守。
隋亡,归唐,就拜邓州刺史
武德初朱粲围城急,会霖雨城坏,率麾下数百人赴敌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岑文本隋末唐初 595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5—645 【介绍】: 南阳棘阳人字景仁
年十四,父因事下狱,诣司隶理冤,命作《莲花赋》,下笔便成,属意甚佳,遂雪父冤。
萧铣召为中书侍郎
入唐署为荆州别驾
太宗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李靖荐,擢拜中书舍人
时国家诏诰及军国大事,文皆出文本
俄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令狐德棻撰《周史》,史论均出其手。
贞观十八年,进中书令
及伐辽,凡所筹度,一皆委之。
从至幽州,暴病卒。
谥宪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95—645 字景仁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
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
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善属文,工飞白书。
14岁至司隶台为父伸冤,作《莲花赋》,下笔成章,莫不叹赏。
高祖朝署行台考功郎中
太宗贞观初,授秘书郎,上《藉田颂》、《三元颂》,其辞甚美,进中书舍人,迁中书郎中专典机密
预撰《周书》,书成,封江陵县
后拜中书令
太宗,至幽州,暴疾而卒,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日宪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曾预修《大唐氏族志》、《文思博要》。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文集6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文本字景仁
邓州棘阳人
高祖朝署行台考功郎中
贞观时累授中书侍郎
专典机密
江陵县
中书令
太宗伐辽。
幽州
暴疾卒。
年五十一。
侍中广州都督
谥曰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辩
释道辩
齐人。
泰山灵岩寺
居无常所。
游行为任。
经史洞达偏解数术。
以大业年中来游襄部。
年过七十。
又与同邑僧神
相随杖策。
登临眺望山水。
多所表诣如曾闻见。
行至禅居寺南岭望云
此寺达者所营。
极尽山势。
众侣繁盛清肃有馀。
如何后锐于前起阁。
寺僧非唯寡少。
更增諠诤。
相接曾未经涉。
恰如其言。
于是盘游诸寺
备陈胜负。
莫不幽通前识鉴彻精灵。
又至诸墓亦陈休咎。
有士俗忘姓名。
去者请为图其坟茔。
巡历岘原示其一所曰。
此中安墓足食丰财。
入地三尺获一升。
又深一丈获石二片五彩交映。
斯曰财缘。
依言掘凿果获石。
遂行卜葬。
至今殷有。
襄州袁山松者。
博览经诰。
时号儒宗。
学广故来寻造。
杨子太玄王弼易道。
用相探瞋。
曰。
杨王道术未足研寻。
可赐愚徒无闻智者。
勃然变色。
抑扬。
曰。
公学未周。
信其前述。
可除我固。
当为指归。
便引太玄经云。
又于玄象偏所留心。
曾不寝卧夜便露视。
审宿度之所次。
察孛彗之光景。
便告人云。
吾昔于裕法师所。
学观七曜。
告余云。
晋朝道安
妙于此术。
人虽化往遗文在焉。
其所注素女之经。
最为要举。
恨失其本。
何得之
时有一僧偶然获本。
请为披决。
得欣然。
即为销摘。
此僧茫味情犹梦海。
遂以惠之。
曰。
目弥天。
诚非虚称。
学统弥纶数术穷尽。
此虽四纸文综无遗。
要约包富灵台所尽。
于时月临井宿。
便云。
事在西楚
可告道俗。
营水备。
不盈两夕汉江大涨。
汛溢襄邑城隍将没。
预见之明其类若此。
所得财物并用市金。
将事合丹拟延其寿。
人告来盗不可行之。
便云。
盗假遁甲六丁。
吾明此术。
常以月朔加气。
何得相欺。
吾不畏也。
义宁年。
与神南游岭表。
不知所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猷北周至隋初 ? — 5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4 【介绍】: 北周博陵安平人字宣猷
有军国筹略。
起家员外散骑侍郎
西魏文帝大统中历官给事黄门侍郎京兆尹淅州刺史侍中、本州大中正
颍川之役,宇文泰以不听言,深自追悔,后大军东征,赐马随军,与之筹议。
恭帝元年,奉命开通梁汉旧路,凿山堙谷五百余里至梁州,为梁州刺史
宇文泰死,诸州多叛,惟梁州境内民无二心。
,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
全隋文·卷九
字宣猷博陵安平人魏幽州刺史挺孙。
,为员外散骑侍郎,领大行台郎中,历通直散骑侍郎,摄尚书驾部郎中。
普泰初,除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
永熙中,入关,以本官奏门下事。
大统初,兼给事黄门侍郎封平原县伯
正除黄门,加中军将军,除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
京兆尹,除大都督骠骑将军浙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本州大中正赐姓宇文氏
恭帝时,授梁州刺史
周受禅,进爵固安县公
明帝即位,徵拜御正中大夫
武成末,除司会中大夫
武帝即位,重授梁州刺史,寻复为司会
建德中,出为同州司会,徵拜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隋受禅,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
开皇四年卒,谥曰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樊叔略南北朝末隋初 536 — 5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595 【介绍】: 陈留人
父仕于东魏,为高氏所诛。
叔略年幼被加腐刑,给使殿省
后奔西魏宇文泰引置左右,授都督
北周武帝平北齐,以功封清乡县公汴州刺史
进爵安定郡公,迁相州刺史
治政明决,为当时之冠。
百姓称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后征拜司农卿,朝廷有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之。
所见每合于事理,为上所亲信。
开皇十四年末从祠太山,至洛阳暴卒。
谥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苏孝慈隋 ? — 6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 【介绍】: 扶风人
少沉谨,有才干。
初仕于北周工部上大夫
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
疏滑水以利漕运,渠成,领太子左卫率,判工部民部二部尚书,进位大将军
奏罢各台省府寺以置廨钱收息取给与民争利,以给职田代之。
帝纳其奏。
后出为淅州刺史,迁洪州总管,所在俱有惠政。
卒于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李氏
临原人
专志定学。
旁听大乘经论。
宇文废法。
南游梁。
与仙城山沙门慧令同师。
俄徒京邑聪师之旧堂。
昼夜常坐。
光景灿然。
人见之惊。
以为镫烛也。
其乡里有静者。
尝为德广郡守
素不信。
乃别请于家。
供养百日。
且使其子四人抑禀等。
夜往窥之。
果见其室大明静。
由是始归向。
开皇初卒。
是日谓弟子慧兴曰。
客至可多辨斋馔。
及中而慰吊者填门矣。
永禅师南乡人
梁有国日。
明帝尝供养之。
开皇初。
坐逝。
众闻音乐香气者七日夜
方露尸伞盖山上。
未即葬。
同寺全律师
辄临其尸曰。
幸留七日以待。
至七日全亡。
舁尸侧。
而永之尸始摧变。
释慧意
姓李
临原人
听大乘经论专习定行。
宇文废法南投于梁。
仙城山慧命
同师寻讨心要。
后住景空于聪师旧堂综业常住。
不事灯烛昼夜常明。
有乡人德广郡守静。
殊不信法。
乃请于宅。
别立禅室百日行道。
静息抑禀等四人每夜潜往。
举家同见禅室大明坐卓然。
方生信向。
乡邑道俗率受归戒。
开皇初卒。
将逝谓弟子慧兴曰。
今日有多客来。
可多办斋食。
及中意果端坐而化。
襄阳开皇有法永禅师者。
南乡人
梁明帝常供养。
预知运绝。
苦辞还襄欲终。
七日七夜闻音乐异香满寺。
因而坐终。
送伞盖山上露坐。
有同寺全律师
尸曰。
愿留神相待至七日。
满至期全亡。
送尸侧。
尸飒然摧变。
岑阇梨者。
姓杨
临原人
于寺西伞盖山南泉立诵经堂。
常诵金光明。
感四天王来听。
后读藏经皆不忘。
计诵三千馀卷。
服布乞食。
钵中之馀饲房内鼠。
百馀头皆驯扰争来就人。
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
而不拘事检。
或揭坩酒食。
或群小同戏呵叱僧侣
或诵经书歌咏逆述来事。
昼则散乱夜则礼诵禅思。
与同众沙门智晓交顾招集禅徒。
自行化裕。
供给定学。
自知终日急唤拔禅师付嘱。
上佛殿礼辞遍寺众僧。
咸乞欢喜。
于禅居寺大斋将散。
谓岑曰。
往兜率天听般若去。
岑曰。
弟前去我七日即来。
其夜三更坐亡。
至四更识神往遍学寺。
寺相去十里。
汰法师床前。
明如昼。
云晓欲远逝故来相别不得久住。
汰送出三重门外。
别讫来入房中踞床忽然还暗。
呼弟子问云。
闻师与人语声。
取火通照三门并闭。
方悟晓之神力出入无间。
即遣往问。
果云已逝。
岑后七日无何坐终。
其二体骨全成无缝。
又有昊纯等禅师
多有灵异。
相从坐化。
略不叙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并州太原人
俗姓贾
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
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
隋初,法席颇盛。
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
文帝时,又迁岚州安山
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
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释智满者。
俗姓贾氏
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
唐太宗晋阳
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
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
意甚恶之咨询于
曰。
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
所谓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贫道颇习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
斯固体大不可以小。
小则败大则济。
可作大事以济群生。
无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动容曰。
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
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
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与也。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无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谢曰。
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从。
满后不知所终。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弘农华阴人字惠伯
杨素异母弟。
性多谲诈,好学强记。
入隋为大理少卿
晋王赂说谗废太子杨勇
炀帝即位内史
后以事免。
起复为淅阳太守,征入朝,寻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恒州人
始业涅槃于汾洛。
后计以慧浮戒。
滞专攻定学。
乃杖策京师
遍访禅侣。
大兴善寺者。
阛阓之地也。
处之。
终日燕默。
有山深林密之想。
于是论者举高之。
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塔沧州
四年又送舍利塔沂州
后不知所终。
僧盖
恒州人
曾游太原
专听涅槃。
晚至洛下还综前业。
闻经陈念慧摄虑为先。
遂废听业专思定学。
陶思既久弥呈心过。
遂终斯习后入京师周访禅侣。
大兴善
垂帷敛足不务世谈。
近局异乘略不沾口。
吐言清远鲜不高之。
仁寿二年
敕送舍利于沧州
四年又敕送于浙州法相寺
初营石函本惟青色。
及磨治了变为鲜锦。
布彩铺发。
又见僧形但有半身。
及晓往观僧变为佛。
光焰神仪都皆明著。
又现三字。
云人王子也。
佛前又现雄鸡之象。
冠尾圆具或现仙凤天人诸相甚众。
南乡县多业屠猎。
因瑞发心受戒永断。
后于他日有采柴者。
法相寺南见有朴树。
乃生奇异果。
仅有百颗。
其色红赤如莲欲开。
折取二枚来用供塔。
官庶道俗千有馀人。
同往折取。
味如蒲桃。
并果表奏。
帝惊讶其瑞
后住禅定寺
唐初即世九十馀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柳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解人字匡德
柳机弟。
工骑射,勤读书。
初仕北周,以功授仪同三司
,加授开府封新城县男
鲁三州刺史,以能称。
炀帝大业初龙川太守
其地民居山洞,好斗,乃设学校以习礼,民风大变。
帝闻而善之。
征为太常少卿黄门侍郎事。
卒于官。
年六十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庾质隋 ? — 6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4 【介绍】: 新野人字行修
庾季才子。
八岁时,即能诵梁元帝所著《玄览》、《言志》等十赋,乃拜童子郎
后仕北周齐炀王记室
,累迁至陇州司马
炀帝大业初太史令
每有灾异必指事而面陈,立言鲠直,为所忌。
后以忤意,下狱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于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元武
于寔子。
北周,受宇文护器重,妻以季女。
寻以父勋赐爵新野郡
后拜吴州总管
屡败南朝陈将之袭扰。
,坐事免。
帝特原之,贬为开府
后袭爵燕国公
泽州刺史,免职,卒于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庾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新野人
庾质子。
传父星历之学。
亦有学识。
历仕襄武元德太子学士
恭帝初任太史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